中法混血儿辗转求学路,无意中发现国际教育的真相

大家好,我是卷卷兔。
最近网上有个特别热门的讨论:
那些美宝、港宝、混血、低龄留学等有双重身份背景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
对于从小迁徙、生活在不同国家生活的孩子,美国社会和人类学家鲁斯·希尔·尤西姆(Ruth Hill Useem)提出过一个概念「第三文化小孩Third Culture Kids」,指的是那些在与父母身份、文化与成长环境不同的孩子。
为什么是第三文化呢?因为受到第一文化(父亲或母亲的文化)、第二文化(成长环境的文化)影响而有了自己独特文化的孩子。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第三文化小孩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数据显示,全球有大约2.2亿的第三文化小孩,而且可能正在逐年增长。
而纯正的国际学校,就是第三文化小孩重要的集聚地,甚至有人说,国际教育最为核心的特点,不也就是培养多元文化的下一代吗?
如何让跨文化变成力量而非束缚?
今天要分享的故事来自一位在上海一梯队名校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就读的中法混血娃Lea,她以一个跨文化融合的视角,讲述了自己突破身份限制的成长轨迹。

■Lea(右)和同学
辗转中法的教育
Lea出生在一个文化交融的家庭,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中国人。因为在北京长大,她到现在还保留着一口浓重的京腔。
她的家庭语言环境十分丰富,父母对中英法语切换自如。平常在家,爸爸用法语与Lea交流,而她则用中文或英文回应。这种多语言的家庭环境,让她在不自觉中培养了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学习兴趣
不过,除了父亲、法语和血统之外,她对法国的认知到她初一时才开始清晰。
前几年疫情刚开始时,因在家无心上网课,父母干脆建议她去法国待段时间。联系好当地一所国际学校后,Lea只身一人到法国求学,一待就是一整年。
因为父母在中国还有工作,只好将她委托在亲戚家,跟着表哥表姐一起上学。这一年里,Lea最大的收获并不是法语水平长进很多,而是作为一个12、13岁的孩子,她独自适应了一个全新的环境。
一个更新的世界在她眼前展开:原来不同文化的教育差异这么大!

■Lea在法国求学期间居住的小镇

在国内时,她虽就读于一所国际学校,但日常重点往往还是在卷学术成绩上,这是国内大环境造成的,我时常也刷到不少孩子总结出教育摧残九件套——
束缚天性,压制情绪,无视需求,讨好人格,苦难教育,不停攀比,功利思维,放松羞耻,延迟幸福。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种教育文化融入到了所有的体系了,稍有不慎就被带跑了。而到法国后,Lea的学业焦虑逐渐抚平。
不能说法国的学习节奏慢,但在学校里,从老师到学生们,大家的关注点完全不同。老师们不会要求大家「遵守纪律」,相反,出跳,倒成了一项课堂要求,法国从小开始的哲学教育也给了她足够的空间。
「大胆说出你的想法。」
「如果有人反驳,你会怎么反击?」
日常的课业安排也完全不同。在国内,大多数学科还是需要「教室」这一物理空间,但在法国,相当一部分的课业是在各种学生活动、演讲比赛,以及秋游期间展开的。
同学们之间比拼的重点不是拿高分,而是怎样把课题做得足够有创意,以及到底能不能用创意做出实物来。

■最近热播的《他乡的童年2》中,周轶君也去法国深度感受了那里教育的本质

这一年里,Lea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爆炸式培养。她在刚结束小学,正要步入青春期的坎时,悟到了一个道理:
当你得以有机会用第三方视角看待自己所受的教育时,你会发现一个更为多元的评价体系,执着于单一体系的对错,反倒限制了成长收益。
就比如在国内,她总是因为数学成绩不佳而感到挫败。但在法国求学一年后,她突然想开了:虽然数学不好,但这并不代表她在所有理工类学科上都毫无优势。在后来IGCSE课程里,她的物化生全面开花,反倒走出了适合自己的路。
到这里,她的第三种文化开始生根和发芽。

■Lea在上海惠灵顿的设计与技术课堂中使用的设备

第三文化小孩

从法国回国后,Lea面临一个择校关口:该选择怎样的学校能更让自己受益呢?
专注探讨跨文化生活和第三文化小孩的作者Marilyn Gardner说过这样一句话:
「Our homes are not defined by geography or one particular location, but by memories, events, people and places that span the globe.」「我们的家不是由地理位置或某个特定的地方定义的,而是由跨越国界的记忆、事件、人和地方构成的。」
所以,这次她要找的地方,就是一个能为她提供不同记忆、体验、遇见不同的人的地方。

■Lea曾做客谷雨直播间,分享了自己的多元成长故事,北京出生的她中文特别好,相当惊喜。
她的首选就是魔都一梯队的名校上海惠灵顿。早在去法国前,她就听闻过这所学校,回国后,抵不住好几位朋友的推荐,她再次来到这里。
带着在法国的蜕变,Lea明确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就在开放日的当天,她发现不仅校园建筑很符合自己的口味,还有丰富的设计类相关课程——建筑设计、时尚设计和产品设计等等。

高楼掩映下绿植遍布的校园,也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户外运动空间

在课程展示环节,老师熟练的操作着各种设计机器,行云流水一般。「老师们格外强调,这些设备全部开放给学生。只要我们需要,都可以使用。」这让跃跃欲试的Lea更为心动了。
加入惠灵顿后,Lea体会到双向奔赴的开心。
首先是这里的多元化氛围。Lea此前也曾就读于北京的国际学校,但直到惠灵顿,她才发现不同背景的同学真多
学校里曾举办过国际联合国日美食节,欢祝来自各个国家的学生及家庭。那一天,学校操场飘满了不同国家的国旗,像是奥运会一般。来自各国的同学们就站在国旗后,依次唱着自己国家的国歌。场景太过震撼,让Lea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往浅了说,Lea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出国体验,结交世界各地的朋友。往深了说,多元文化给Lea更多视角上的丰富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期,Lea和同学们似乎很早就学会了相互尊重,以及什么是富有同理心的有效交流。

■Lea(后排左一)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一起演出
除此之外,令Lea受益巨大的还是学校的个性化教育
很多国际化学校都会将全人教育奉为圭臬,但却难以在日常教学中持之以恒。在Lea看来,学校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上,做得远超她的预期。
以中文教育为例。惠灵顿像Lea这样的混血娃并不少,但他们的成长背景却千差万别。Lea从小在中文环境中长大,中文对她而言几乎毫无难度。但另一部分同学从未在中国生活过,中文基础薄弱。
对此,学校提供三个级别的中文课程——语级、二语级和外语级。孩子们进校后,根据水平选择合适的班级。
像Lea进校测试时,中文水平在母语级别;而脱离汉语环境,在法国求学一年后,她也始终没有丢掉中文,回国后进入了适合当前汉语水平的二语级班里继续提升。
「母语级的中文课会要求文言理解的水平,我现在还不够。但这个课程给同学们很大灵活性,如果你觉得跟不上,在老师的综合评估考量后,可以申请调换级别,去更加适合的班里学习。如果你觉得简单了,还可以升级往上精进。」
■惠灵顿的孩子中文很强,在去年的「纵横杯」辩论比赛中,惠灵顿的中文辩论队的队员Krystal和Yolanda分别斩获全场最佳辩手优秀辩手的荣誉。
除了中文分级上课外,学校还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课外活动。
上面提到的世界欢迎会IFF(国际联合日及美食节)是众多活动中的一个,还有文化节、美食节等。这种文化融合能让孩子们理解和欣赏彼此的传统。有了相互理解,也就避免了恶性攀比和功利性思维
艺术、体育等活动也让Lea感受到极大托举。惠灵顿每年都会举办多次的音乐剧和表演,还会定期对外表演。Lea这学期开学时就参演了一部音乐剧,上周,她刚完成了四场演出。
之所以说是「双向奔赴」,是因为不仅学校主动提供了活动资源,像Lea这样的学术尖子,也在帮学校提升办学水平。
在惠灵顿,Lea这样的孩子被评为「学术资优生」,资优生会有更匹配的学术资源,让他们能在世界级舞台上大放异彩。
有这样的学校教育,即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里的孩子也不再是个性压抑的。「这种教育方式让我感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成长的快乐。」Lea这么评价道。

■惠灵顿的传统强项是数学,孩子们经常在各种数学竞赛中拔得头筹

上过22个兴趣班后

尽管Lea才上初三,但面对未来,她有着明确的目标。她希望能够在设计领域深造,进入一所优秀的大学继续学业。
找到这个方向并不容易,Lea坦言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在给自己做减法
像很多其他鸡娃家庭一样,Lea刚开始也学过很多热门兴趣班,有像钢琴、唱歌、跳舞、足球、篮球这样的大众情人式项目,也有花样游泳、空中体操、滑雪和拳击等一类的小众项目。

■Lea在表演空中体操
就以钢琴为例,父母也曾告诉Lea,即便是有感兴趣的项目,也不要轻易放弃,需要坚持下去。但Lea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不是真正喜欢一件事情,就不会有为之持续努力的想法,自然就不会坚持。」秉承这样的观念,Lea排除了不少「兴趣浓度」不高的项目。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种方法对孩子是好,但对父母而言,沉没成本实在太高了。实际上,Lea并非铺张浪费的孩子,相反,她十分懂得「及时止损」:「我从来不会一次性报10节课,有可能就是来个两三次,就能决定是否是我会喜欢的。」
这种给兴趣「提纯」的策略带来的好处是,一旦选择,Lea就会倾情投入,提升反倒更快。
「我很不理解,有些同学会一边花着时间训练篮球、网球,但却又总是嘴上抱怨「哎,真烦,又要去上课」。如果不是因为喜欢而去坚持,那么坚持再久也没有意义。」
随着课业渐忙,Lea的课外活动立马锐减。但为数不多的特长训练反倒让她更能享受其中,充分放松大脑。这样一来,学习压力也能大大缓解。

■Lea练习花样游泳

不止是兴趣特长,Lea在学业上也有自己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让她足够「扛卷」。
学业上不能放松,是她的一项坚持,一天的时间管理也因此列好了优先级。
「如果你知道每天作业需要花费三个小时,那就先保证课外的这三个小时,然后再安排其他活动。这样就不会造成混乱,有些人先一时兴起去参加了活动,等赶作业时,才发现时间不够,开始熬夜。这样很容易恶性循环。」
申请英美名校,特长也不可少,这要如何坚持呢?
除了时间管理外,Lea认为,项目管理的思维也很重要
比如如果要步入申请季,某项活动开始影响学习成绩,她会适当调整参与的频率。比如她很热爱的花滑,到后期需要团体比赛时,但「组团训练」就十分耗费时间。她不得已慢慢减少了练习时间。

■一到冬天就在雪场度过

此外,她还将课外活动分为团体型和个人型。
在她看来,小学和初中早期阶段可以进行团体类的项目,比如足球、篮球,这样可以在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培养协作精神。但她也建议,最好能同时培养一两项个人型项目,比如游泳,或者艺术类特长。在学业紧张时,可以将重点从团队项目转换为个人项目。
这样,学业和特长都能兼顾下来,时间管理的灵活度更高。
这些方法让她还有一项额外收益,因为学业和活动安排妥当,她几乎不费力气就能控制对电子设备的使用,很少会对手机和电子游戏产生依赖

■学习之余,钢琴也坚持了下来

看完不得不感慨,难怪Lea会获得「学术资优生」的荣誉了。
Lea坦言,其实自己的这套方法也得益于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Lea的母亲是一位律师,案头工作十分辛苦。一大早Lea起床前,母亲已经早起继续伏案了。这样的状态并非偶发,经年累月都是如此。
如果不是足够热爱,以及没有好的时间管理,是没办法做到这样的程度。父母给我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对于Lea这样的第三文化孩子来说,要想长出自己的根,第一文化和第二文化都不应该是阻碍,来自家庭、学校的力量最重要的并不是「裁剪」,而是「叠加」
在9个国家旅居的作家Terry Anne Wilson说过一句话,或许可以代表国际教育的本质:
I didn’t give my children a hometown, but I gave them the world.(我不只是给孩子一个家乡,而是给他们全世界。)
——谷雨星球X惠灵顿——
一位难求的上海惠灵顿开放日来了

探索真正意义上的全人教育
一睹沪上名校的风采

扫码预约报名
为孩子找到一条多元成长之路

我们是谁?

信息大爆炸下,我们相信深度思考的力量,像栽种庄稼一样做好教育,做内卷时代下的长期主义者,用真实的内容缓解家长焦虑,并用有价值的项目助力青少年成长,让升学、成长之路越走越亮。
关注星标谷雨星球
不再错过

Advertisement